撰寫人員:許書華 | 審查醫師:洪惠芳醫師 2014/09/02
高血脂症主要是因血中脂質代謝失調,而血中脂質代謝失調的產生,可能是由於遺傳而來的天生體質,亦或是從環境中攝取之大量精緻營養高熱量的飲食而來,而個人的生活習慣、運動、抽菸、喝酒等也可能是危險因子之一。另外因為現代人類的生活型態的改變,生活忙碌、壓力過大也會增加高血脂症的危險。基本上高血脂症的產生就是人類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之下的結果。(ATP III,2004)依據ATP III的內容,列出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如下:
年齡與性別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中對於脂質的代謝能力漸漸退化,導致血脂質的上昇,心血管也逐漸老化、失去彈性,血小板隨著年齡增長也增強凝結的能力,血中的脂質便開始逐漸囤積在血管中,在不斷的累積之下最後演變為心血管疾病。一項對台灣地區正常族群血脂分布的研究調查結果(穆瑞 運,1988),發現台灣地區健康成人不論男女的血清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酸甘油酯(TG)濃度及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TC/HDL-C)比值,皆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濃度則隨年齡增加而下降。
»»我想要參加基隆市社區闔家歡健康檢查»»
在一項將台北公保族群與美國佛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族群的血脂濃度比較研究發現(Lyu,1993),經校正過年齡、吸菸、身體質量指數(BMI)後,不論是台北公保族群或美國佛明罕心臟研究的族群,男性的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濃度均高於女性,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則是男性低於女性,並且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由以上結果可發現,男性較女性有較高的危險性罹患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
遺傳
家族性遺傳可能會影響血壓、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肥胖等的基因,故有高血脂家族病史的人得高血脂的風險就會比一般人高,且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的人,由於同時可能遺傳超過兩個以上危險因子,在某些危險因子互相影響之下,則得到高血脂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變的更高。(ATP III,2004)
缺乏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新陳代謝,對血脂方面主要可以降低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 白膽固醇(LDL-C)、總熱量,還可以促進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對於血壓的降低、促進胰島素效用也有很大的影響。美國的軍醫署長曾經提出增加運動的頻 率、強度作為改善血脂肪的方式,建議制定規律與合適的運動清單,以維持體重、提高熱量耗損、保持健康的身體。(ATP III,2004)
台灣一則有關運動與總膽固醇的報告指出(鄭惠信與謝瀛華,1997年),每週運動次數少於一次者與每週運動五次以上者相比後,發生高膽固醇血症的相對危險性最高為1.45倍(95%信賴區間,1.20-1.76)。在金山地區的研究(張薰文等,1999年)結果指出,將總活動量定義為工作活動量、運動活動量與休閒活動量的總和,依照總活動量的大小進行分組比較,結果顯示總活動量高者比總活動量低者有較低的總膽固醇(TC)濃度(男性190.0 vs 197.8mg/dl,女性195.8 vs 207.2 mg/dl)。
»»我想要知道基隆有哪些健身步道及運動地點?»»
過量飲酒
飲酒對於不同年齡層的人,呈現出不同的影響,一般來說飲酒對於男性超過45歲、女性超過 55歲的影響,比年輕族群要來的大。(Thun MJ.等人.,1997)依據很多的研究觀察顯示,飲酒量與死亡率呈現出J型的圖形模式,適度飲酒的死亡率較低,過量飲酒則會造成高死亡率。 (Dufour MC,2001)(Criqui MH,1987)雖然適度的飲酒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好的膽固醇)的濃度,但酒精本身會造成三酸甘油酯(TG)屯積,如果過量就會輕易造成高血脂、高血壓甚至是心血管的疾病,尤其在台灣有很多人濫用酒精, 對於飲酒無法控制,在長期下來不只有高血壓、高血脂的症狀,甚至得到肝癌、心臟血管疾病,故仍需注意飲酒的壞處遠大於好處。(ATP III,2004)
抽菸
香菸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化學物質,目前認為主要是因為菸草中所含的劇毒物質尼古丁進入血液循環,會刺激心臟和腎上腺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的濃度,並升高三酸甘油酯,也會造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變性堆積,繼而造成血管損壞或動脈硬化。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加快之下,容易發生急進型惡性高血壓、蛛網膜下腔出血和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此外,還有資料顯示,有吸菸習慣的高血脂患者,由於對降血脂藥的敏感性降低,抗高血脂治療不易獲得滿意療效,甚至不得不加大劑量。 (ATP III,2004)
»»我想要戒菸.可以去哪找?»»
1989年的一項研究(Craig 等人,1989年),此研究主要是收集歷年來有關吸菸與血脂肪的54篇文章,經由比較吸菸者與不吸菸者血中的膽固醇濃度後發現,吸菸者較不吸菸者的血中膽固醇濃度高3%、三酸甘油酯(TG)濃度高1.7%,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濃度則低5.7%。一項針對20-40歲成年女性作血脂濃度與吸菸相關分析的研究(Willett等人,1983),結果發現吸菸者的三酸甘油酯(TG)(有吸菸者100mg/dl,沒吸菸者68.4 mg/dl)與總膽固醇(TC)濃度(有吸菸者197mg/dl,沒吸菸者189 mg/dl)皆高於沒有吸菸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濃度(有吸菸者45.0mg/dl,沒吸菸者52.1 mg/dl)則是吸菸者低於沒有吸菸者,進一步校正年齡、體重、身高、血糖濃度、是否服用口服避孕藥後,結果仍具有一致性代表吸菸者的危險性較高。
肥胖
肥胖可能導致血糖過高、減少血中高密度脂蛋白濃度、增加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與總膽固醇 (TC)濃度,會對於人體內脂肪組織的分布造成不同的影響(Hubert等人,1983;Willett , 等人,1995年)。吳等研究指出(吳至行等人,1992年),健康成年人的腰臀圍比與舒張壓、血中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LDL-C)濃度均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性,而高密度膽固醇則呈現明顯的負相關。張等研究(張迺鴻,1999年)指出,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率、腰臀 圍比此三項指標,在控制了年齡、性別、抽菸與喝酒的影響後,每增加一個標準化單位,則血脂異常的勝算比(odds ratio)分別為1.74、1.81、1.74。
»»我想知道自己是否過胖?»»
疾病
高血壓是一項獨特的危險因子,因為高血壓本身不但是一種疾病,也與高血脂一樣屬於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通常高血壓患者有較高的血清總膽固醇濃度與較高的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C/HDL-C)比值。
»»社區哪裡有血壓站可以量血壓?»»
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血脂異常為三酸甘油酯(TG)濃度過高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C)濃度過低。國外的一項研究(Sheu,1997)發現,雖然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濃度與非糖尿病患者差不多,但是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顆粒較小,有可能會穿透血管壁,容易形成粥狀硬化腫。另一篇研究(翁禎鍵,1998)則指出,糖尿病患者中罹患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高膽固醇血症的比率顯著高於非糖尿病患者。
除了高血壓與糖尿病,其他的疾病像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尿毒症、腎病症候群低蛋白血症、阻塞性肝病、蛋白血病變(多發性骨髓瘤、狼瘡性紅斑症)、復發性腹痛等也容易造成高血脂。
藥物
有些藥物會影響代謝,引發血中高膽固醇,可能引發高血脂的藥物為口服避孕藥、動情激素、醣皮質素,故須有醫師的判斷或建議下才能服用,如已是高血脂的危險族群或已有高血脂的症狀更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