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員:林雨潔 | 審稿人員:邱月暇 | 審查人員:蘇旺裕醫師 2013/11/26
口腔癌篩檢方法
口腔癌篩檢的效益來自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但可以使病人的預後更好,更可以減少社會和醫療支出成本。第三、四期的口腔癌患者治療不僅較昂貴和困難,預後情況的變數也很高。所以若能靠篩檢,篩出還處於第一、二期的早期病患,甚至癌前病變的個案,可以得到很多效益。由於口腔癌的危險因子非常明確-即「有吸菸、喝酒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因此針對口腔癌高危險族群進行口腔癌定期篩檢,應較可獲得成效。
篩檢工具
一. 問診
危險因子的確認:詢問是否有吸菸、喝酒及嚼檳榔的習慣。
家族病史的確認:家族中是否有人罹患口腔癌。
症狀的確認:有無明顯的口腔癌臨床症狀。
二. 視診
視診過程簡單、方便、便宜且不會造成受檢者的不適,是非常便利的篩檢工具。篩檢時除了會仔細地檢查口腔內外,還會注意顏面及頸部之對稱性,檢查有無顏色的改變或外觀的不平滑並記錄張口程度大小。以目視篩檢口腔癌前病變之敏感度(sensitivity)約71~95%,特異度 (specificity)約64~99%,且會因受篩檢族群口腔癌前病變盛行率高低而異。(Patton LL, 2003)
三. 觸診
用手指觸壓,確定有無腫脹、表面粗糙或硬塊,觀察病變的硬度、可動性、壓痛與否、及是否容易出血等。
四. 組織染色劑染色檢查
以甲苯胺藍或甲基藍等試劑輔助,將口腔黏膜染色,再以目視檢查。
五. 活體組織切片檢查並送病理報告此為最終確定口腔癌與否的必要步驟。
篩檢政策
一. 篩檢建議
台灣自民國88年起,即開始持續推行口腔癌篩檢政策,其篩檢工具為口腔癌評估問卷及專業人員口腔檢查。到目前為止,現行口腔黏膜篩檢政策仍為持續在進行的控制口腔癌策略。
篩檢程序:目前針對現在有(或曾經有)嚼檳榔習慣及現在有吸菸習慣的民眾,經口腔檢查後若有疑似口腔黏膜病變,則需進一步接受轉介。
★篩檢對象:30歲以上「有吸菸、喝酒、及嚼檳榔」習慣的民眾。
★篩檢間隔:每年進行一次口腔檢查。
★篩檢場所:社區衛生所、醫療院所(牙科或耳鼻喉科)。
»»我可以去哪裡做口腔癌篩檢?»»
二. 轉介追蹤方式
針對有疑似口腔黏膜病變民眾進行轉介,做進一步檢查的確診,若進一步檢查或切片結果為非癌症個案的民眾仍需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口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