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e化健康博物館

風險評估           促進           預防           照護           知識

疾病監測與後續檢查

分享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首頁>疾病專區>健康照護館>大腸癌>疾病監測與後續檢查
撰寫人員:唐寧 | 審稿人員:吳慧敏博士 | 審查醫師:邱瀚模醫師 2013/11/01

疾病監測意指針對完成治療後的瘜肉或大腸癌病患進行定期追蹤檢查,以定期確保其腸道之健康。

瘜肉切除後的追蹤

對於已完成治療的瘜肉病人(已將瘜肉切除者),則可以依據原本發現的瘜肉大小及數量將患者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次危險族群,下表列出建議定期追蹤方式:

族群分類 分類依據(鏡檢結果) 建議監測方式
一般危險群 無任何息肉或只有直腸或遠端大腸散發增生性瘜肉 10年一次大腸鏡追蹤
低危險群 1-2個瘜肉,其直徑均小於1公分 五年後追蹤一次
中危險群 3-10個瘜肉或任一個直徑大於1公分或出現絨毛成分或高度細胞異型 三年後追蹤一次
高危險群 10個以上瘜肉 三年內追蹤一次、作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瘜肉狀況(良性或惡性)並注意是否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發生

疾病監測注意事項:

一. 若有瘜肉尚未移除乾淨,則須在有必要之時縮短監測檢查之時間

二. 監測的期間不鼓勵使用糞便檢查法

三. 若患者同時擁有其他疾病或進行其他治療則需考慮其他監測方式

四. 監測適用於無症狀者,若已出現症狀則必須考慮其他監測方式

大腸癌切除後的監測

診斷時若被醫師判定為第0期或者第一期大腸直腸癌,部分的患者可以藉著治療痊癒,而後續的追蹤與監測也必須確實以確保腸道的情況,以下列出在切除大腸癌後的建議監測方式:

一. 手術切除腫瘤後,一年後大腸鏡檢查,如為正常在下一次檢查為三年後,如還是正常可隔五年再檢查,但前提為必須是完整而高品質的大腸鏡。如有病灶,可視情況縮短間隔。假如術前因病灶阻塞而無法完整檢查整個大腸者,術後半年應進行完整的大腸鏡檢查觀察近端大腸粘膜。
(Rex DA et al.Gastroenterology.2006;130(6):1865-71.)

二. 若發現病患有可能有家族非瘜肉性大腸癌HNPCC基因,則必須縮短監測間隔。

三. 若懷疑有可能有遠端轉移未被發現,可以佐以其他檢查工具例如軟式直腸鏡、大腸超音波等方式協助發現病灶。

 

參考文獻

1

Atkin W S, Saunders B P Surveillance guidelines after removal of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Gut 2002,51 (suppl V) v6-v9

2

Rex D K., Kahi C J., Levin B et al. 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Cancer Resection: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nd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865-1871

3

Winawer D J., Zauber,A G. Robert H. Fletcher et al. 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Polypectomy: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and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872-1885

 

回上頁 回頂端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