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員:陳璟函、陳宗伯醫師 | 審核者:范靜媛博士 | 審查醫師: 楊昆澈醫師 2014/11/30
非侵入式檢查
心電圖(ECG或EKG)
心電圖乃是藉由紀錄體表胸前與四肢之電位變化,以圖瞭解心臟的電位流動情形,是簡便無侵犯之工具,更是懷疑有冠心病時不可或缺的檢查。當心臟缺血或壞死的 時候,其電位傳導會發生變化,可經由心電圖判讀出來。也可監測心律變化以幫助預測心臟病的發展情形。
傳統的心電圖是12導程也就是記錄12個方向的電流活動。一次的心跳會產生一個心電圖波型,以P、Q、R、S、T等位置來標示不同區段,每區段代表心臟電 位傳導中不同的程序。因此透過觀察心電圖的波形,醫師就可以判讀心臟是哪個位置出現異常(圖片來源: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AHA, 2008; Anthony D, 2005; Junnila JL, 2006; 劉秉宴, 2002)
24小時監測心電圖

可以觀察心臟在日常活動中運動是否異常,以協助醫師確定心臟的狀況。對於監測無症狀型心肌缺氧或心絞痛也很有幫助。(AHA, 2008; Anthony D, 2005; Junnila JL, 2006; 劉秉宴, 2002)
運動負荷試驗/運動心電圖(ETT)
由於慢性穩定型心絞痛的患者約有一半人的靜態心電圖是正常的,所以必須進一步藉由運動試驗來幫助判斷。以跑步或腳踏車等運動並逐漸增加速度或坡度來使心臟 負荷增加,經由運動心電圖、血壓、心跳速率以及患者的表現症狀等來判斷患者的心肌缺氧程度、心血管病變危險分級以及決定治療的方式。

如果患者有不適合作運動的情形(如高齡、行動不便者),也可以使用一些促使血管擴張、血流增加的藥物來作為運動的替代方式。(圖片來源:美國心臟協會AHA)(AHA, 2008; Anthony D, 2005; Junnila JL, 2006; 劉秉宴, 2002)
胸部X光攝影
大部分的胸部X光影像會是正常的,但也可鑑別是否有主動脈剝離;有時也可以看出冠狀動脈是否有鈣化的情形。(AHA, 2008; Anthony D, 2005; Junnila JL, 2006; 劉秉宴, 2002)
心臟超音波檢查
以超音波進行心臟檢查,藉由觀察心臟的構造、大小、運動頻率等資訊,可判斷心臟的健康狀況。心臟超音波對於檢測靜態下不正常的心室壁活動以及運動下缺血而引發的不正常心室壁運動有相當幫助。(AHA, 2008; Anthony D, 2005; Junnila JL, 2006; 劉秉宴, 2002)
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造影(MRI)
透過斷層掃描及電腦重組,可獲得心臟多切面的影像,幫助評估病情。(AHA, 2008; Anthony D, 2005; Junnila JL, 2006; 劉秉宴, 2002)
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
利用多偵測性電腦斷層(Multidetector Ct, MDCT)來偵測冠狀動脈粥狀斑塊的鈣化程度,反映冠狀動脈硬化性變化的程度。在2010年美國 心 臟科醫學會(ACC/AHA)建議,此檢查對於Framingham 風險分數在低至中度風險(low to intermediate risk)及中度風險(intermediate risk)的族群中,是合理的篩檢工具。(Greenland P, 2010)
鉈(201Thallium, Ta-201)心肌灌注顯影
鉈是一種為一種鉀離子的類似物,會被正常心肌細胞所攝入。在患者進行運動時將鉈注入體內,接著以正子斷層掃描(PET)或單光子斷層掃描(SPECT)進 行掃描。若此時影像中出現的血流灌注缺損區就是心肌缺血處。待患者休息二至三小時後再次進行掃描,若之前出現的血流灌注缺損區已不復見,則代表此心肌缺血 處尚屬於可逆式的缺血,也就是尚未完全梗塞壞死。
心肌灌注顯影搭配運動負荷試驗對於診斷冠心病的敏感度及專一度比單獨只做運動負荷試驗要高。但其花費較高、耗時較長,且需要注射放射性核種進入體內,所以醫師會評估患者狀況來決定是否進行。(AHA,2008; Anthony D, 2005; Junnila JL, 2006; 劉秉宴, 2002)
侵入式檢查
血液心肌酵素檢查
心肌細胞中含有一些特別的酵素,當心肌因缺氧而壞死的時候,這些心肌細胞就會破裂,這時這些酵素就會從心肌細胞內釋放到血液中。所以透過偵測血液中的心肌 酵素是否有不正常的升高,可以判斷心肌缺氧的狀況。酵素在血液中的濃度並不一定會在病發初期就立刻上升,一般要4~6小時甚至12小時,因此在急診或加護 病房常會為病患進行多次的心肌酵素偵測。(AHA, 2008; Anthony D, 2005; Junnila JL, 2006; 劉秉宴, 2002)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心導管攝影)
透過心導管方式來進行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是診斷冠心病最確定的方法。進行心導管攝影時,醫師會進行局部麻醉並在欲置入導管處(如:腹股溝或手臂)開一小孔, 取一細軟的導管自開口置入,沿著股動脈或是橈動脈將導管推送到接近心臟處,之後沿導管將放射性對比劑(也就是俗稱顯影劑)注入患者冠狀動脈內,透過X光影 像來觀測心臟搏出血液以及血液在動脈內流動的情形。
心導管攝影能看出冠狀動脈的阻塞部位、阻塞程度、循環情形,也能測定左心室的功能,對於評估治療方式與患者的預後訊息相當重要,是診斷冠心病時最準確也最 詳細的檢查。但因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花費甚高且屬於侵入性的檢查,故只適用於下列患者:藥物治療已達最大劑量仍無效者、考慮施行手術治療者、以及無法以其它 較不具侵犯性的檢查工具確診者。(AHA, 2008; Anthony D, 2005; Junnila JL, 2006; 劉秉宴,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