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員:徐敏菽 | 審稿人員:潘信良醫師 | 審查醫師:潘信良醫師 2012/11/23
如何診斷?
腦中風的診斷有時也容易造成誤診,一些硬腦膜下出血、腦瘤或腦膜炎有時也會像腦中風一樣的徵狀,但是如果把它當做腦中風來治療,患者便會喪失了積極治療和康復的機會,也可能會造成死亡。
診斷小中風的幾種方式大概包括:詳述病史、神經學檢查、血壓及頸動脈聽診、測量CBC及凝血時間、腦部斷層MRI、頸動脈超音波、顱內超音波以及心臟超音波等。
而根據最新一版的台灣腦中風防治指引(台灣腦中風學會, 2008)指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評估及檢查項目可歸類如下:
一. 身體理學檢查及病史評估(Kidwell CS et.al., 2000;Barer D, 1989):
詢問患者本身病史(是否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及用藥情形,身體是否有異常無力狀態、意識是否清楚、吞嚥狀態是否正常(Barer D, 1989)等。腦中風的診斷在過去醫學不發達時,僅僅憑藉病史、臨床徵狀及理學檢查,有時會做脊髓穿刺來做鑑別診斷,但這是有危險性,而且診斷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
二. 神經影像學檢查(Adams HP Jr, 1994):
以腦部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CT)、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等方法,來進行腦部病變檢查,是目前最能夠區分為腦出血或腦梗塞的主要檢查。近年來,CT的啟用提供我們更便利、更安全及更正確的鑑別診斷,但是CT的價錢昂貴,因此把握恰當的檢查的時機,便可以使檢查得到最多、最廣的資料,對於醫師的診斷、病人的治療、預後追蹤方面助益也最大。
一般說來,阻塞性的疾病的電腦斷層要顯示出附近腦細胞的水腫,大約要在發病後六至八小時左右,但是可見率仍然很低,要看到因為阻塞產生的壞死或水腫,則須要三天才會比較清晰。而腦溢血靠CT診斷出血腫的部位,發病後馬上可以看得見,但是小於二厘米,就不容易被看見。
三. 其他檢查(Adams HP Jr, 1994;Donnan GA, 1992):
血液檢查、胸部X光或超音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