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e化健康博物館

風險評估           促進           預防           照護           知識

位置與生理結構

審查醫師:陳美州醫師 2013/11/01

子宮頸位於子宮的下半部,約佔整個子宮的三分之一,子宮位於骨盆腔中,在膀胱後方與乙狀結腸和直腸的前方,整個子宮如倒置的梨形,下方連接陰道,而因形狀狹長的緣故因此稱為子宮頸,一般的長度約為3-4公分,寬度約為與2.5公分,而子宮頸的位置與形狀會隨著年齡、青春期、懷孕與停經等而改變(Dunleavey,2009)。

子宮

子宮頸主要扮演的角色與生產有關,可幫助胎兒留在子宮中並參與部分的生產過程,由子宮頸所產生之黏液也被認為與女性的生育能力有關(Moghissi,1972)。

子宮頸的上三分之二為子宮頸內頸部(endocervix)為腺柱狀上皮(columnar glandular epithelium),下三分之一為子宮頸外頸部(exocervix or ectocervix)為鱗狀上皮(squamous epithelium),鱗狀與腺柱狀體上皮的交界處十分明顯,特稱鱗柱狀上皮交界處(squamocolumnar junction),而在於鱗狀與腺柱狀上皮交界處有一段細胞的過度變化,由柱狀上皮變化為鱗狀上皮是為子宮頸化生現象(metaplasia),此過度部分也可稱為轉移帶(transformation zone),由於子宮頸的形狀會隨著年齡、青春期或懷孕等而改變,因此此轉移帶(transformation zone)在婦女年輕時或懷孕與生產過後會往外移動,稱為外翻(eversion),但到了更年期後反而回有內翻(inversion)的現象,此時轉移帶(transformation zone)會陷入子宮頸內頸部,因此由陰道就無法看到此區,須注意的是此轉移帶(transformation zone)通常為子宮頸癌的好發地帶,因此醫師進行子宮頸抹片篩檢時,須採集此部分的細胞作進一步的檢查。
 

參考文獻

1

Moghissi, K.S., The function of the cervix in fertility.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972; 23(4): 295-306.

 

回上頁 回頂端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