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醫師:江怡德醫師 2015/11/19
1.年齡(Age)
就目前相關文獻皆提出牙周病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而且其嚴重程度業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根據美國1985-1986年牙周普查結果顯示,如果以牙齦囊袋>=2mm 則35-44歲之間約70%的人罹患牙周病,55-64歲則約超過90%罹患牙周病;以牙齦囊袋>=4mm則25-34歲盛行率約13.8%,55-64歲則高達53.6%(US Public Health Service,1987)。因此隨著醫療科學的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因此於較高年齡的牙周病問題隨之而起,雖諸多研究結果顯示牙周病與年齡息息相關,但其主要機制為何目前尚未非常清楚,有可能與多種疾病同時存在,而牙周病是否會因其他其疾病而直接導致上需進一步研究。根據瑞典研究發現其牙周病盛行率顯著低於其他西方國家,推論與其口腔衛生概念及照顧非常有關係。雖牙周病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但部分研究顯示於中年發聲牙周病者其於青年時期即出現牙周病徵兆(ver der Valden U, 1991 ),因此牙周病防治需愈早預防愈佳。
2. 性別(Gender)
截至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牙周病相關研究皆指出,男性罹患牙周病比率高於女性。一般推測因男性口腔衛生維護方面通常比女性差,因此男性罹患牙周病者較多。至於男性較女性多的生物機轉原因尚不清楚。
3.社經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部分研究指出,罹患牙周病比率於社經地位較差的族群中較偏高,而社經地位可能非直接影響牙周病發生的直接因素,例如社經位高的民眾其口腔衛生概念及行動力較佳,或獲得醫療專科照護的機率較大因此罹患牙周病的比率就必較低。2005年Norlund KB. (Klinge Bjorn, 2005)以社經地位關鍵字進行文獻搜尋後,發現39篇文章中有29篇研究報告指出社經地位與牙周病有顯著相關;進一步針對長期追蹤研究及病例對照研究同時考慮抽菸因子進行分析,比較之下社經地位相對於抽菸則未顯示其影響程度重大。
4.抽菸(smoking)
1993年Haber J. 及1994年Bergstrom J. (Bergstrom J, and Preber H., 1994)等人發表抽菸是牙周病主要因素之ㄧ。比較有抽菸與沒有抽菸者其抽菸者罹患牙周病危險性高於無抽菸者,除此之外,抽菸量愈高者其罹患危險性顯著隨之增高,而且目前吸菸者高於已戒菸者(Haber J, 1993)。另一方面,研究指出抽菸者較容易產生牙菌斑發生,進一步導致牙齦發炎而容易導致牙周病發生,部分研究指出抽菸者對於口腔衛生方面維持性較低。2004年Susin C等人於Brazilian進行抽菸與牙周病相關研究,除牙周病檢測之外,並利用問卷進行相關資料收集包括種族、社經地位、抽菸狀況等等,調整其他變項後,抽菸量重(heavy)者、中度型及輕型抽菸相對於無抽菸者,其相對危險性分別為3.6, 2.0, 及1.2倍。就可歸因危險百分比觀點而言,該研究呼籲於如此高的抽菸盛行率國家,如推動戒菸活動將可大大降低牙周病罹患率(Susin C, 2004)。
5.飲酒
酒精作用之於牙周病的關係可能源自於慢性酒精消耗者本身口腔衛生習慣不好或是對於齒齦狀況的忽視,但其亦具生物學上的可能機轉,如酒精對宿主免疫功能、對凝血機轉、骨質生成、自癒系統等的負向影響及對齒齦組織的直接毒性 (Gottsegen,1993;Holbrook and Barret-Conner,1993;Moniz,1994)。在飲酒與牙周病之間相關的證據方面可見於Tezal等人(2004)利用美國第三次全國保健及營養調查(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III)中13,198名二十歲以上成人且保有至少六顆原生齒的民眾資料探討,在調整了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收入、吸菸、飲食、是否有糖尿病、齒齦出血狀況及剩餘牙齒數目等重要干擾因子之後,作者發現每週飲酒5次以上的個案其有牙周病(LA(1.5 mm)的相對於每週5次以下的危險對比值為1.22(95%信賴區間(95% CI)為1.22-1.47),若以每週10次、15次或20次以上的飲酒頻率其危險對比值分別為1.39 (95% CI: 1.13-1.71)、1.54 (95% CI: 1.22-1.93)及1.67 (95% CI: 1.25-2.23),顯示出飲酒量與牙周病的惡化程度之間存在著劑量效應,此外,飲酒量與LA之間亦存在顯著關係(p=0.0001),此類劑量效應發現亦見於稍早於紐約Erie County進行的另一個針對1371人的橫斷式調查分析結果(Tezal等人,2001)。Sakki等人(1995)在芬蘭利用橫斷式調查法分析780位55歲民眾,結果發現在調整了吸菸及刷牙頻率之後,發現每週飲酒超過3.5次與LA>3 mm之間存在統上顯著相關。但若欲釐清飲酒與牙周病之間時序性,則需要靠前瞻性研究及對酒精作用機轉的研究來確認是否酒精為牙周病危險因子之一。
6.肥胖
在美國年齡30歲至90歲的民眾至少有35%患有牙周病Albandar, 1999)。增加罹患牙周病的危險因子包含抽箊、骨質疏鬆、壓力及年齡等因素(Genco RJ, 1996)。日本的研究發現肥胖為罹患牙周病的危險因子之一(Saito,2005)。除日本外,美國近期亦針對13,665名18歲以上牙周病病患進行肥胖與牙周病關係研究,利用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WC做為測量肥胖的指標,以牙周附著喪失程度(attachment loss)大於或等於3毫米,以及牙周探針深度(probing depth) 大於或等於4毫米,做為牙周有無的判定標準,研究結果顯示,在牙周病的盛行率方面,年輕族群(18-34)、中年族群(35-59)及老年族群(60-90)分別為7.88%、17.31%及20.24%,女性為10.96%,男性為16.71%,整體盛行率為13.76%。調整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糖尿病、就醫行為等因子後,身體質量指數高於30以上,相較於身體質量指數為正常者,罹患牙周病之勝率為1.37(1.14-1.64),高腰圍(男性大於102公分,女性大於88公分) 者,相較於正常腰圍者,罹患牙周病之勝率為1.33(1.11-1.60)。其中年輕族群(18-34)身體質量指數高於30以上,相較於身體質量指數為正常者,罹患牙周病之勝率為1.76(1.19-2.61),高腰圍者相較於腰圍正常者,罹患牙周病之勝率為2.27(1.48-3.49),然而中年及老年族群,在身體質量指數或腰圍方面,卻與罹患牙周病無顯著相關,這樣的結果可合理的推論牙周病與肥胖的關係在年齡族群較為強烈,可能基於代謝於年老時自然改變之干擾,或是除肥胖外,對年老族群而言,有更強的危險因子未能被解釋(Al-Zahrani MS, 2003)。 最近研究顯示肥胖與牙周病的關係,肥胖亦為糖尿病很強的危險因子,亦可能牙周病的危險因子,除肥胖的危險因子外,為能了解糖尿病與牙周病的關係,該研究針對584名來自社區之日本女性,測量肥胖與牙周病的關係,以身體質量質數、體脂肪、腰臀圍做為測量肥胖的指標,以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與禁食血糖檢視葡萄糖耐量異常及糖尿病,結果顯示在調整年齡、抽菸、職業等因子後發現身體質量指數高於25以上,相較於身體質量指數為正常者,牙周探針深度異常(probing depth)之勝率為4.3倍(2.1-8.9),體脂肪異常較正常者,牙周探診深度異常(probing depth)之勝率為3.3倍(1.6-6.8),腰臀圍異常(0.97以上)較正常者,牙周探測深度異常(probing depth)之勝率為2.1倍(1.1-4.1);然而不論身體質量質數、體脂肪、腰臀圍都與牙周附著喪失程度(attachment loss)無顯著相關;不論葡萄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與牙周附著喪失及牙周探測深度無顯著相關( Saito, 2005)。
7.糖尿病(Diabetes)
自1980開始即陸陸續續有相關研究報告指出,不論於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與無糖尿病患者比較,都有比較高的牙周病盛行率。此外,相關研究發現隨著糖尿病控制不良而牙周狀況愈差,例如2001年Sara G.發表文章中指出,利用糖化血色素(HbA1c)進行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個案進行測量,並以探針檢查該糖尿病個案之囊袋深度,結果不論於第一型或第二型皆發現牙周病嚴重程度隨著糖化血色素上升而增高,因此研究證明糖尿病僅與牙周病有息息相關,而且糖尿病照護情形也與牙周情況有關。詳細相關探討請見下一節詳細探討。
8.家族聚集(Familial aggregation)
在部份社區口腔牙周篩檢計畫中,發現牙周病指數(CPI)其輕重程度具有家族聚集情形。截至目前為止,部分研究朝向基因方面進行,另一方面也進行相關環境危險因子暴露研究,也可能由兩者交互作用所形成。1997年Hart TC等人提出基因是導致牙周病的因素之ㄧ(Hart TC, 1997)。
9.先天性缺陷或免疫性疾病
少部份研究進行先天性疾病者進行牙周病檢查,結果發現唐氏症(Down’s syndrome)、Papillon-Lefevre syndrome等等,其牙周病盛行率較高,其有可能直接相關,可能因為先天性缺陷者對於口腔衛生維護能力較差,而導致牙周病變。另外,最近另一牙周病注目焦點為HIV/AIDS個案的併發症,由於AIDS亦屬於全身性免疫疾病,因此有些個案於發病初期甚至是末期時發生嚴重性牙周病,但相較於其他AIDS併發症嚴重性,通常是屬於較被忽略的。而該因AIDS所引發的急性或慢性牙周病於非洲HIV/AIDS盛行率較高的地方最為常見(Pihlstron BL, 2005)。
10.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亦屬於人類全身性疾病之一。2000年Ronderor 等人亦利用NHANES III的資料進行骨質密度與牙周病相關分析,經過抽菸等因素校正後,骨質密度與牙周病並無顯著相關(Ronderous 2000)。但2004年於日本Yoshihara等人利用小樣本男性進行近三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有骨質疏鬆症狀的人其牙周附連指數越差,顯示其罹患牙周病的危險性較高 (Yoshihara A., 2004)。2007年Phipps KR等人以1347名65歲以上男性進行世代追蹤研究,平均追蹤2.7年,結果發現臨床牙周病症與骨骼性骨質疏鬆並沒有顯著相關。在這系統性疾病相關疾病研究方面,通常於研究初期對於影響機制尚未非常明確,而通常以橫斷性研究來進行機制性探討恐較難以明確的答案。因為其系統性疾病並不只影響單一器官或部位,所以除了需要進一步的生物醫學理論基礎外,亦需要有更完善的研究設計方能探索其主要影響關鍵。因此截至目前為止,骨質疏鬆與牙周病相關影響機制仍未有切確答案(Phipps K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