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e化健康博物館

風險評估           促進           預防           照護           知識

基隆經驗

審查醫師:邱瀚模醫師 2013/11/01

大腸癌-基隆經驗

基隆市闔家歡複合式篩檢從1999年開始舉辦,最早構想是將相關國家篩檢政策整併為一,讓民眾方便一次就可以完成多種疾病篩檢次級預防,加入目前我國重要疾病,例如大腸直腸癌及肝癌;該整合式篩檢也根據國際建議轉介及追蹤準則。2003年首先針對該計畫進行評估,共42387人次參加該活動。一開始根據婦女子宮頸抹片三年未作名冊進行邀約並同時邀請家庭其他人同時參加,結果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從執行前55%上升至80%,證實該模式可提高民眾篩檢參與率(Chen THH 等人, 2004)。

基隆市針對1999-2000年50-79歲參與FOBT糞便潛血之大腸直腸癌篩檢,共計有26008人受邀請參加,其參加率高達82%。該篩檢以FOBT成陽性反應個案,則轉介至醫院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及確診工作。共計發現54名大腸直腸癌及339名大腸瘜肉症,其中大腸直腸癌個案病理分期為Dukes’A、B、C及D的比例分別為33.3%, 46.3%,18.5%,1.9%,顯示該篩檢計畫可發現將近79%的大腸直腸癌早期個案,在大腸瘜肉診斷方面有76.1%為1公分一下之小型大腸瘜肉。我們利用馬可夫鏈模式估計出大腸癌,自然病史不同階段之轉移速率以及停留時間,發現其速率隨著階段不同而越來越快,從腫瘤大小從”微”到”小”約需要14.4年,但是從”小”到”大”則只需要5.4年,疾病進展越後段症狀越明顯且不可回復,因此更凸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重要性。我們也估計出不同篩檢間隔以及形式對於大腸癌的影響,結果顯示該多種疾病整合篩檢計畫篩檢間隔一年較控制組減少33%的大腸癌發生機會,是最好的篩檢模式。而若是單只大腸癌進行篩檢每年一次則可以較控制組減少23%的機會。該資料顯示整合性篩檢可提高疾病篩檢成效(Yang KC, 等人 2006)。

基隆市主要以免疫性FOBT(iFOBT)來進行糞便潛血篩檢,比一般化學性FOBT敏感度較高。我們進一步利用所參加民眾進行癌症登記檔案連結,建構ROC曲線並且利用其曲線下面積來決定iFOBT檢驗的最佳切點值,其結果顯示當切點在100ng/mL時,其敏感度達81.2%,假陽性率則為5.7%,為可以獲得最高效益的切點值。另一方面來用成本效益分析來檢視切點值,發現切點值在110ng/mL可得到的較低的成本(cost)和較高效益(effectiveness),與目前現行切點值相符合(Chen LS,等人2007)。

對首次免疫糞便潛血檢查呈陰性者(檢測值小於100 ng Hb /mL)而言,其檢測值大小,實已可預測未來罹患大腸癌之機率究高或低。透過我們基隆社區44,324位年齡層介於40至69之民眾,予以長期追蹤,並考量種種傳統危險因子,如歲數、性別、大腸癌家族史、肉類食用情形及身體質量指數等,從而進一步證實,儘管其檢測值在100ng Hb/mL以下,然則檢測值愈高,被大腸腫瘤找上門的危險性,亦會相對增加。此外,大腸腫瘤之危險性最高者,係首次檢測呈陽性,但拒絕接受大腸鏡檢查者。對首次免疫糞便潛血檢查呈陰性者,應進行危險分層,因此舉可喚醒檢測值較高者之危機意識,尤其是,接近切點值100ng Hb/mL者,應獲適當協助,便利彼等日後得參加定期篩檢(Chen LS,等人2011)。此外,透過調查涵蓋台灣兩個社區(包含基隆社區)185,743位40歲以上民眾,也証實免疫糞便潛血檢測值,與大腸癌或全死因的死亡,且具某種關聯性,並隱含劑量效應關係,除長期追蹤外,並考量其他傳統危險因子,如年齡、性別及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病等,進而發現當檢測值愈高,其大腸癌或全死因的死亡之可能性,便呈相對增加之勢。檢測值超過450ng Hb/mL以上者,其大腸癌死亡風險,為檢測值1-19 ng Hb/mL者的12倍(95% CI:7.7-17.7),全死因死亡風險則為檢測值1-19 ng Hb/mL的1.67倍(95% CI:1.54-2.07) (Chen LS,等人2013)。

根據基隆市社區闔家歡大腸直腸癌篩檢成效,台灣於2004年將該糞便潛血檢查納入國家推動大腸直腸癌防治政策,針對50-69歲民眾提供糞便潛血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死亡率。

»»我想要參加基隆市社區闔家歡健康檢查»»

 

參考文獻

1

Chen LS, Yen AM, Chiu SY, Liao CS, Chen HH. Baseline faecal occult blood concentration as a predictor of incident colorectal neoplasia: 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a Taiwanese population-based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cohort. Lancet Oncol. 2011;6:551-568

2

LS Chen, AMF Yen, CF Frser, SYH Chiu, JCY Fann, HH Chen. Impact of faecal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n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and all-cause death BMJ Open 2013;3:e003740

3

Chen Li-Sheng, Liao Chao-sheng, Chang Shu-Hui,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optimal cut-off of immunochemical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r population-based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KCIS 16). Journal of Medical Screening; 2007,14:191-199

4

Chen Tony Hsiu-Hsi, Chiu YH, Luh DL, et al. Community-Based Multiple screening Model: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analysis of 42,387 participants.(KCIS 1) Cancer, 2004;100(8): 1734-43

5

Yang Kuo-Ching, Liao Chao-Sheng, Chiu Yueh-Hsia, Yen Amy Ming-Fang, Chen Tony Hsiu-Hsi.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with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within a multiple disease screening programme: an experience from Keelung, Taiwan. J Med Screen 2006;13(suppl 1): s8-s13

 

回上頁 回頂端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