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員:王鐳鴒 | 審稿人員:陳立昇博士 | 審查醫師:李宜家醫師 2014/11/30
肝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有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通常是慢性肝炎導致肝硬化而演變成肝癌。大多數的肝硬化症狀是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演變發展的結果,少部分的肝硬化症狀是遺傳性的血鐵沉積症、甲一型抗胰蛋白酵素缺乏症、自體免疫性肝炎和某些由先天性新陳代謝異常引起的。其他的危險因子則包括黃麴 毒素、喝酒、抽菸、肥胖、糖尿病和家族病史等。
一、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有經由糞口途徑傳染的A型肝炎病毒和E型肝炎病毒;經由血液、體液感染的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D型肝炎病毒和G型肝炎病毒。而與肝癌有關的肝炎病毒主要是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
(一)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全世界最常見的肝癌基本病因是B型肝炎病毒,目前已知的B肝病毒基因型主要有A、B、 C、D、E、F、G、H等8種,估計全世界有3億人口感染慢性肝炎病毒。許多的病例對照研究已經證明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較一般人多5至15倍發生肝癌的風 險。在亞洲,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的肝癌年發生率是0.4%~0.6%。
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地方性的流行,這可能與不同傳染途徑有關。像是在臺灣地區約有90% 是由母體傳給新生兒的垂直感染(Vertical transmission),以基因型B和基因型C較多;而在歐美多數為水平感染(Horizontal transmission),主要是透過青春期以後的性行為與靜脈注射藥物等方式,以基因型A和基因型D較多 (Chang 等人,2007)。
臺灣地區的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者中,有68%是B肝病毒基因型B,有32%是基因型C,但B肝病毒基因型C與肝病的關連比基因型B更大,這是因為基因型C患者的病情容易惡化且干擾素治療的成功機率也較差 (Kao等人,2002,2003)。
B型肝炎帶原者有肝癌危險的其他因子還包括:男性、年紀較長、亞洲或非洲人種、肝硬化、肝癌家族病史、黃麴毒素的暴露、喝酒或抽菸的習慣、C型肝炎病毒或D型肝炎病毒的共同感染。
(二)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
C 型肝炎病毒主要基因型有1a、1b、2a、2b、3、4、5、6等8種,其中基因型 1a 和 1b 在美國最為普遍;基因型2a、2b、3在歐洲跟日本最常見;基因型4在埃及跟中東最常見;基因型5在南非最盛行;基因型6主要出現在香港和東南亞。根據世界健康組織資料顯示,有近1億7千萬人感染C型肝炎病毒,有高達70%~80%受C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會變成慢性感染者。
臺灣的C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呈陽性反應者,有20倍發生肝癌的危險 (Sun等人,2003)。主要感染C型肝炎病毒的患者演變為肝硬化的決定因子包括:年紀較長、被感染的時間較長、男性、喝酒的習慣(每日大於50克)、 糖尿病、肥胖和先天性新陳代謝異常或B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
二、生活習慣
(一)喝酒
長期及大量飲酒而導致的酒精性肝硬化是定義在長期每日攝取含酒精性飲料超過50~70克,對於患有B型或C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加上大量攝取含酒精性的飲料,會增加肝癌發生的危險。研究指出感染C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其每日飲酒超過60克比沒有感染C型肝炎病 毒的人高出2倍發生肝癌的危險性 (Donato等人,1999)。
(二)抽菸
抽菸也會促進肝癌的發生。Kuper等人於2000年研究希臘330位肝癌患者和360位沒有罹患肝癌 的人,每天抽2包菸以上的人導致肝癌的危險有2.5倍;有B型肝炎病毒或C型肝炎病毒者,每天抽2包菸以上導致肝癌的危險有2.8倍;每週喝40杯酒的人導致肝癌的危險有1.9倍;同時大量抽菸和飲酒的人導致肝癌的危險有9.6倍,而在沒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或C型肝炎表面抗體的人導致肝癌的危險有10.9倍。
»»我想要戒菸.可以去哪找?»»
(三)嚼食檳榔
嚼食檳榔容易發生肝硬化,根據研究 (Tsai等人,2004) 證實檳榔是肝癌的一個危險因子,其研究對象包括210位肝硬化病人和年齡、性別配對的210位健康者,分析結果顯示肝硬化病人嚼食檳榔的盛行率為16.2%,高於對照組的5.2%;肝硬化病人抽菸和喝酒的盛行率為46.2%、27.1%也高於對照組的36.2%、11.4%。對於患有B型或C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加上又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也就更容易罹患肝癌,而且嚼食檳榔的期間愈久、量愈多,則發生肝癌危險性愈高。而基隆社區的世代追蹤研究更証實檳榔族群發生肝硬化及肝癌之機會為正常人的4.25倍(Wu等人,2007)。
»»我可以去哪裡做口腔癌篩檢?»»
三、飲食習慣
黃麴毒素是由黃麴菌產生,黃麴菌是黃豆、玉米、花生、小麥及五穀雜糧類經由溫度及溼度的作用產生黴菌,或是食品搬運、儲藏、加工的方式不當而有發霉的現象,進而導致黃麴毒素的產生,而臺灣的濕熱氣候正適合黴菌的繁殖。其中以黃麴毒素B1的致癌性最強,最主要是引起急慢性肝病變、肝細胞脂肪病變及壞死、肝臟纖維化及膽管增生。
»»我想知道更多飲食觀念»»
研究也顯示有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動物在攝取黃麴毒素後,於導致肝癌的過程中產生p53抑癌基因之突變。中國大陸上海地區研究顯示,攝取過多黃麴毒素其發生肝癌之機會為正常人的4倍,而B型肝炎帶原者攝取過多黃麴毒素時,其發生肝癌之機會為正常人的60倍。
四、其他危險因子
美國評估慢性肝疾病或肝癌危險因子的研究顯示30%~40%的病人,其患有慢性肝疾病或肝癌與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和酒精過量無關。一些病例對照研究指出原因不明的肝硬化、肝癌病人,糖尿病與肥胖為其危險因子。
台灣地區也曾經在基隆地區針對第二型糖尿病與肝癌的相關性作過探討,根據文獻顯示具有第二型糖尿病的人會比一般民眾有高出約將近3倍罹患肝癌的危險性 (Lai 等人,2006)。
五、遺傳基因
(一)一等親家族癌症病史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有一等親家族史者相對於無家族病史者,罹患肝癌之相對危險值約高出3~5倍;此外,母親有肝癌者較父親有肝癌者危險性更高。台灣地區因B型肝炎多屬垂直性感染,目前以肝炎疫苗為新生兒進行接種作為主要的預防策略,自開始全面性接種以來,B型肝炎帶原率及小兒肝癌發生率均已呈現顯著下降的趨勢。
(二)血鐵沉積症
血鐵沉積症是第六號染色體的HFE基因(C282Y及H63D)發生突變,造成吸收鐵質的機制失調。身體 組織大量沉積鐵質會造成心臟、肝臟、內分泌及關節損傷,嚴重的還會引發不孕、糖尿病、心臟病、骨質酥鬆、肝臟疾病等。血鐵沉積症是白種人常見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之一。瑞典的研究指出1,800位患有血鐵沉積症者,多數是純合型C282Y突變,其增加肝癌的危險有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