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員:陳璟函、陳宗伯醫師 | 審核者:范靜媛博士 | 審查醫師:楊昆澈醫師 2014/11/30
初段預防
對於還沒有冠心病症狀的人,藉由控制危險因子,從而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冠心病,這便稱做「初段預防」。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的建議,冠心病的初段預防主要包括風險評估與風險干預:(AHA,2008; SM. Grundy, 1998)
風險評估
一. 檢視危險因子-
20歲以上的成年人應每5年進行一次心血管的危險因子檢視,包含家族冠心病史,吸菸、飲食、飲酒、運動的量與頻率,血壓、血脂、血糖、BMI(身體質量指數)或腰圍等監測數值;之前就存有心血管危險因子者,更應至少2年檢視一次。
二. 整體風險評估-
40歲以上或有2個以上危險因子的成年人,更需要經由每5年一次的專業評估計分方式,來估算未來十年內心血管的風險,若危險因子有變動時,也應重新評估。 評估內容包含:年齡、性別、吸菸及飲酒狀況、糖尿病的情形、血壓值、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與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指數。(AHA, 2008; SM. Grundy, 1998; ATP III, 2003)
風險干預
一. 控制血壓-
根據2014年JNC8(註1)的定義,血壓的標準值應小於120/80 mmHg。對於已被診斷為高血壓的患者,對於年齡高於60歲的一般族群,目標是將血壓值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對於年齡小於60歲的一般族群,目標是將血壓值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而患有糖尿病或腎臟病的高血壓患者,理想血壓值則應控制在140/80 mmHg以下。
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減重,以飲食方式控制高血壓,高鈣、高鉀、低鈉飲食,多運動,減少飲酒量。(詳情請參考高血壓)(AHA, 2008;SM. Grundy, 1998; JNC8, 2014)
註1. JNC8: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美國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和治療的全國聯合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報告。
二. 戒除抽菸及檳榔-
香菸不但容易造成心血管的病變,更是肺癌及口腔癌的主要兇手。對於香菸的目標應是完全戒除,同時也要減少吸入二手菸的機會。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協助癮君 子戒菸的商品,例如戒菸含錠、貼片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自2002年起推動多元戒菸服務,包括門診藥物戒菸治療、免費專線電話戒菸諮商及社區戒菸班等。
而檳榔不僅會對心血管造成影響,更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確定為第一類致癌物,會導致各種癌症與慢性病。無嚼食檳榔習慣者,宜繼續保持;嚼食檳榔成癮者,應逐漸減少嚼食量。若對戒除檳榔仍有困難,也可以考慮利 用各地健康服務中心(衛生局所)或醫療院所開辦的戒檳班。(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07)
三. 攝取均衡飲食-
日常高鹽高油脂的食物改為多蔬果、多全穀類、減少反式脂肪食物,採取低鹽低油高纖維的飲食方式。控制鈉攝取量及飲酒量。(AHA, 2008; SM. Grundy, 1998)
四. 血脂管理-
高血脂會導致脂質在動脈血管中沉積,是目前公認的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成分;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又是促使冠心病發生的罪魁禍首,因此,還沒有高血脂的人應積極預防;而已被診斷出血脂異常的患者,則需要密集追蹤及監控。
預防高血脂,便是合理膳食搭配適當運動,對已患有高血脂的人來說,除了注意飲食與運動外,還要在醫師指示下使用藥物來進行血脂調控。(詳情請參考高血脂) (AHA, 2008; SM. Grundy, 1998; ATP III, 2003; JNC7, 2003)
五. 適當且規律的運動-
運動可以幫助我們訓練心肺功能、幫助減重、控制血壓、降低血脂,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並不需要從事太劇烈的運動,只要一周挑幾天從事30分鐘以上的中等 強度活動,就能為我們的血壓值帶來良好的助益。若懷疑有心血管、呼吸、新陳代謝方面的疾病,則應諮詢專科醫師,聽從醫師建議來擬訂運動計畫。(AHA, 2008; SM. Grundy, 1998; JNC7, 2003)
六. 體重管理-
透過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單位為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或是測量腰圍來得知自己是否高於理想體重。由於過多的脂肪囤積在腹部會導致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根據美國NECP ATPⅢ的診斷標準,針對本地族群所做的修正標準,建議男性腰圍不應超過90公分,女性不應超過80公分;下表為理想 BMI。
理想的BMI應落在18.5~23.9 kg/m2範圍。如果BMI落在25~26.9 kg/m2,就代表「超重(overweight)」,須留意體重不宜再增加,若本身有兩個以上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那麼就必須進行減重;若BMI≧27 kg/m2就表示「肥胖(obese)」且必須採取減重行動,減重速度不宜過快,一周約減少0.2~1公斤的速度較為適當。(AHA, 2008; SM. Grundy, 1998; JNC7, 2003)
七. 糖尿病的治療與控制-
糖尿病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糖尿病患者很容易併發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糖尿病患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時,除要以藥物進行血糖控制之外,原則上與非糖尿患者同樣,包括血壓、血脂的控制、生活形態改善、戒菸、運動、體重控制以及均衡飲食等。
糖尿病患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已經和無糖尿病但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差不多,故糖尿病被稱為「心血管疾病危險當量」(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equivalent),也就是指糖尿病就幾乎等於心血管疾病。因此在設定血壓或血脂的目標時,視同已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般,採取次級預防。(AHA, 2008; SM. Grundy, 1998)
八. 低劑量阿斯匹靈的使用-
某些研究(參考文獻5、6)顯示,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因此在某些歐美國家會建議民眾可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來預防冠心病,然而目前對於是否廣泛使用阿斯匹靈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初級預防,則尚未有定論。但阿斯匹靈屬於抗血小板藥劑,會阻礙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容易造成腸胃出血或是出血性腦中風。因此在2014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不建議阿斯匹靈作為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預防性用藥,若已經在服用者,則應與專業醫師的討論衡量,才能按照醫師處方服用。(AHA ,2008; SM. Grundy, 1998; Kasotakis G, 2009; Fauler J,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