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員:徐敏菽 | 審稿人員:潘信良醫師 | 審查醫師:潘信良醫師 2009/11/13
由於小中風大多是較短暫且輕微的症狀,因此對於小中風的治療大約分做幾個類型:
一.血液治療: 治療血液疾病如紅血球增生症、血小板過多等疾病;高血壓、高血之治療;抗血小板或抗凝劑治療等。
二.外科治療: CEA手術、心導管關閉開放性卵圓孔手術、血管支架治療等。
三.飲食治療: 採用低鹽、低糖及減少脂肪的攝取。
但是,醫生治療因中風導致半身不遂或意識昏迷的病人時,首先是必須要維持病人的呼吸道暢通。病人如果長期昏迷不醒或維持呼吸道暢通有困難時,醫師就會施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一般來說,病人常有高血壓的現象,這時候可以根據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中風(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的治療建議來處理高血壓(Adams HP Jr 等人, 2007)。根據台灣腦中風防治指引指出如果病人因為中風引起腦水腫增加腦的壓力,便會使用降低腦壓的藥物 (台灣腦中風學會, 2008)。另外還可用抗血小板治療(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2002)以及血栓溶解劑(Yamaguchi T 等人, 2006)治療腦中風。
此外為了避免長期臥床引起褥瘡,每兩小時要得要為病人翻身一次。如果有大小便滯留或失禁的現象,更要考慮放置導尿管。病人如果有嘔吐或胃、十二指腸出血,醫師也會加以治療。為了維持昏迷病人的營養,還要施行胃部灌食或靜脈注射。
也有少數中風病人,因為腦出血形成血塊,壓迫到腦的其他正常部分,這時候需要會診神經外科醫師施行開顱手術(Mathew P 等人, 1995),取出血塊。一旦病情穩定下來,便可開始復健工作,幫助病人活動四肢。